世界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Z4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点以比较文学与生俱来的开阔视野与广博胸襟,秉承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吸取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的各项成果,将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实践相结合,开拓传统文学研究的思路。本专业以世界文学研究为根基,进行民族文学间的比较研究,梳理其间的文学关系,相互印证、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探讨世界文学发展的整体规律。

本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向,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方法论以及扎实严谨的学风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使其不仅能够在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从事高级研究与基础学科的教学,更能在跨文化、跨语际的对外交流中贯穿对多元文化尊重的理念,从事对外宣传、文教、出版等实际工作。

  1. 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术学位博士专业基准学制为4年。研究生原则上应在规定的基准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得延长。如有特殊原因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导师同意,所在院(系、部、所)负责人认可,研究生院审核,主管副校长批准,具体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延长期的最小单位为半年,延长期原则上最多不能超过3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留学生的延长期可在此基础上酌情再行延长半年。到期仍不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应予以结业或肄业。延长修业年限期间不享受基准学制年限内研究生相关待遇。博士研究生最短修业年限不得少于4年。

  1. 学位与学分要求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24学分课程学习,包括其他必修环节(2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各类课程基本修读要求如下:

共必修课:3门(政治、外国语),7学分;

学位基础课:1门,2学分;

学位专业课:3门,6学分;

专业方向课:2门,4学分;

公共选修课:1门,2学分;

其他必修环节:3学分。

  1. 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导师

1

世界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托上外的多语种资源背景,一方面对具有世界性影响和特点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文学理论进行跨民族、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有别于传统国别文学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以文学文本和文学实践为研究中心,广泛汲取中外各种文化研究理论,在世界背景下考察文学的跨文化成因以及跨文化影响,以审美和价值为枢纽,寻找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和沟通之道。

郑体武教授

于漫教授

张和龙教授

2

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

以广泛悠久的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史实为基础,发掘、考辩和梳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交流史实;借助于史学中的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理论、方法和成果,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研究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接受和影响关系;并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民族文学的多元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机制、独创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的内涵。它既包括本土文学的世界资源、独创性及其世界性因素研究,也包括本土文学与文化的域外传播、影响研究,还包括中国文学在国族内外的谱系研究(中华多民族文学谱系,华语文学的世界性谱系)。

宋炳辉教授

张煜研究员

3

译介学研究

以当代文化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比较文学的媒介学理论和翻译技术理论,梳理与研究中外文学中的内外翻译史实及其流变,研究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策略、文化语境(包括意识形态、资助人、审美观念等)对翻译的操控、具体的文学翻译文本的文化效果等等,从翻译角度揭示文学跨文化、跨语言交往的具体情形和内在规律。

查明建教授

4

跨文化传播与理论

依托上外的多语种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力量,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文学与文化传播的理论进行梳理与探索,同时结合中国地位的提升与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研究中外文化双向传播的历史与当代实践中的经验,并由此总结相关规律,探索新的有效的传播途径、方式和理论。

周敏研究员

顾力行教授